奥古斯丁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中提出了有形教会与无形教会的概念。这一概念影响深远,然而今天的教会却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灵修上,而忽略了对无形教会的思考,从而在圣俗二元论的前提下,让教会越来越世俗。
奥古斯丁的时代,基督教神学经过三四百年的发展,神学理论和架构已经日趋成熟,对现状和处境能有较熟练的回应。加上基督教合法化,从而能将帝国内的各种文化吸收进基督教,从而使基督教大厦愈加稳固。
奥古斯丁的时代,日耳曼人的入侵让罗马帝国分崩离析,原本的帝国文化和观念也同样面临危机。那么怎么回应这种历史变革,怎样消化已经到来的动乱,这成为摆在基督徒面前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。
面对现实处境的朽坏,奥古斯丁提出原罪论。在奥古斯丁看来,人犯有原罪,罪进入世界之后,世界就朽坏了。正是罪进入了世界,世界从此失去了上帝创造时的正义秩序。因此,这个世界上的人因为罪,将被辖制和管教。人类社会的现存一切秩序,只是对付人罪的一种手段,是上帝给人的恩典,如果没有这些手段人可能更邪恶。因此这个世界并不导向拯救,不导向天国,她的未来只能结束,而不能永恒。
因此,人生活在两个秩序中,一个是地上之国,一个是天上之国。“‘双城’意味着人分为两个部分,一部分永远由上帝统治,另一部分注定要经受魔鬼的永恒惩罚。”地上之城是上帝对人犯错的惩罚,而天上之城则是上帝理性的统治。“双城”并不是截然分开,泾渭分明的,而是直到末日上帝审判之后才区分开。
地上之城的人与天上之城的人生活不同,前者生活在物欲朽坏之中,后者则生活在精神追求中。对于地上之城的人来说,只有凭借着一种超越于现世的政治秩序的关系,才可能抵达那和平与幸福的天上之城。因此,地上之城只是我们暂时的寓所,我们都是地上之城的客旅,并不是永久居民。
奥古斯丁用这种双城论的观念,解释了罗马帝国分崩离析和日耳曼人入侵带来的原有秩序的混乱。世界的混乱是一个常态,因为这是罪的结果。因此世界并不是一个理想状态,它是一个有许多缺点乃至腐败的世界。
与双城相同,教会也同样有两个教会,有形教会与无形教会。有形教会就是我们能看到见的并在地上之城建立的教会,这个教会里尽管都是自称信耶稣的基督徒,但是鱼龙混杂,善恶共存,好人与坏人都有,真信徒与假信徒混在一起。无形教会与有形教会不同,她是看不到的,上帝的公义主导的教会,他不是一种只存在于理想中的教会,而是更加真实的教会。因为这个教会的信徒都是真正信仰耶稣的信徒。因此那些用心灵和诚实信耶稣的信徒,虽然他们在地上的有形教会中,但是其实他们已经在那更加真实和永恒的无形教会中。
这就告诉我们地上的有形教会并不是天国,与地上之城一样,并不能决定人生的目的和方向,也就是说有形教会同样不能将人直接导向天上之城,他们都是有限的,他们也都是暂时的。他们的作用只是以一种相对权威的立场,就人类得救的途径进行发言。这种发言,不论多么神圣,都带有地上之城罪恶的污染。但是,对于上帝而言,尽管地上之城和有形教会充满罪恶,但是这更改不了上帝的应许,也只有上帝的应许才是我们真正的方向和目的。
奥古斯丁的双城论为后来的历史带来两种持久的影响。其一是人格的独立。既然地上之城是朽坏的,那么对人就不会拥有无限的权力,他只能在某些方面限制人的身体自由,却无权管理人的精神和灵魂自由,因为那是属于上帝的权力。因此,这告诉我们地上之城的有限性,如果地上之城的法律违背了上帝的公义理性,那么就是恶法,恶法是可以反抗的。其次,让人们在现实之上树立了一个理想的追求,建立了一个超越世俗政治秩序的精神秩序。正是人对世俗秩序的超越性,才保证了人对现实的改进和历史的进步。
尽管在中世纪教权与王权之间有着长久而激烈地斗争,但是这种斗争本身就是地上之城的常态。也正是这种斗争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和思想上的自由空间。因为彼此的限制,让对方都不能无限扩大自己的权力。当然,双方的缺点也是有目共睹,这就更加加深了人们对天上之城的追求。从而在启蒙运动之后,双方的权力开始削弱,市民社会崛起。这是人们对历史的自我修正。
双城不仅是奥古斯丁历史和政治哲学的模式,同样也是基督教的模式。基督徒是地上的客旅,因此地上的有形教会就只能是暂时的。因为教会是暂时和地上的,那么也就不可避免地会沾染罪。因此,地上的教会不能被神圣化,她只是一个桥梁。而真正的教会则是那无形教会。
无形教会是我们的理想和盼望,也是我们最终的归宿。正是地上教会的朽坏性质,我们才需要无形教会来矫正。改变对地上有形教会的崇拜与狂热,回归对有形教会的理性反思,这是我们基督徒当做的。因为上帝永远是我们信仰的对象,而地上的一切都值得我们以怀疑的目光审视。除了上帝,地上没有绝对的真理。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 (021-6224 3972) 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